伴随夏季气温的持续走高、降水量的显著增多,蚊虫活跃度增强。登革热的“孪生兄弟”基孔肯雅热“蚊”风而动!
让我们走进基孔肯雅热的世界
临床特征:基孔肯雅热是一种由基孔肯雅病毒引起的蚊媒传染病,名字源自坦桑尼亚土语,形容病人因关节疼痛而弯曲的特征体态。SO,它的典型症状有剧烈关节疼痛(特别是手指、手腕、脚踝和脚趾等小关节),且持续时间较长。此外还有高热(体温可高达39°C)、皮疹(常见于面部或四肢伸展侧)等典型症状。 传播媒介:埃及伊蚊、白纹伊蚊 伊蚊生活习性: 较为洁净的容器积水是它滋生的温床 白天叮咬 光天化日下行动 活动高峰在日出后2小时和日落前2小时 传播过程:传染源 → 蚊虫叮咬(吸血期)→ 病毒在蚊子体内繁殖(2-10天)→ 叮咬健康人(1-12天后) →传染源 人与人之间不会通过呼吸道、接触或消化道直接传播
如何预防基孔肯雅热
预防基孔肯雅热的关键在于防蚊灭蚊 Ø 定期清理环境,避免蚊虫孳生:清除蚊虫孳生地是预防虫媒传染病的根本措施。伊蚊依赖小型积水繁殖,及时清理家中及周围环境中瓶瓶罐罐的积水不给蚊子提供繁殖的机会。
注意防蚊,做好个人防护
安装蚊帐、纱门、纱窗等;使用蚊香、电子驱蚊器、电蚊拍、防蚊灯等装备,必要时用杀虫喷雾剂对房间实施灭蚊处理。
在户外蚊虫较多的区域活动时,尽量穿浅色长袖衣裤,同时涂抹驱蚊药物,不要长时间逗留。
尽量避免在伊蚊活跃时段(日出后2小时和日落前2小时)前往草丛、树荫等蚊虫密集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