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癌突破!肺癌骨转移瘫痪患者重新站起来!

微信图片_20250418084118.jpg

“没想到,4年前老伴因为晚期癌症瘫痪在床,腿几乎是一点知觉都没有,现在,他还能重新站起来!”熊大爷的老伴对于肿瘤内科全体医护的感激之情无以言表。

      2022年1月份,66岁的熊大爷因晚期小细胞肺癌骨转移瘫痪,怀抱着最后的希望,他和他家人来到了景德镇市第一人民医院肿瘤内科。

      让他没想到的是,肿瘤内科主任赵建华、医师黎鹏、护士长刘敏始终不离不弃,经过4年的多轮精准且复杂的治疗方案研讨与实施,如今熊大爷神经功能正在逐步恢复,已经可以站立行走、生活可以完全自理,康复良好。

2021年9月,熊大爷左侧胸壁疼痛不适,去家附近医院检查,初步考虑肺恶性肿瘤骨转移。于是他立刻转诊至武汉同济医院,进一步检查后诊断为晚期肺癌并已转移,且无法手术,只能姑息性治疗。在武汉经过一段时间的化疗后,考虑到后续治疗方案相对常规,且希望能在熟悉的家乡环境中继续治疗,以便家人照料和心理慰藉 ,熊大爷及家属决定回到家乡继续抗肿瘤治疗。

      熊大爷选择景德镇某院进行化疗,然而化疗仅一周,熊大爷却出现双下肢无力,行走困难,头晕不适的症状,只能瘫痪卧床,生活完全依赖家人。这给熊大爷及其家人带来了巨大的经济负担和心理负担,医生告知其愈后极差,但是家属仍不放弃,遂立即转送至市一院肿瘤内科继续治疗。

      “患者瘫痪,主要是由于肺癌肿瘤胸椎转移后引发的下肢无力。对于熊大爷来说,常规化疗手段陷入僵局,可病情又不容拖延,赵建华、黎鹏根据患者既往病历、身体指标及肿瘤分期进行全面、细致、综合地分析,给予胸椎转移瘤精准放疗。同时,借助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等优质专家资源,团队多方咨询和考证,决定采用抗血管生成药物联合免疫的新型治疗手段。

      “当时,抗血管生成药物和免疫治疗药物尚未纳入适应症,一旦治疗效果不佳,可能面临诸多质疑。”但为了给熊大爷争取一线生机,团队凭借对前沿医学的精准把握,对用药剂量、疗程进行了反复推演和精准规划,谨慎地为熊大爷实施这一创新性治疗方案 。

       经过一个月的诊疗,熊大爷的状况逐渐改善,腿部有了知觉,在家人扶持下,逐渐能够独自步行和如厕。这一情况更坚定了熊大爷求生的意志。之后半年里,医护团队不仅在治疗方案上反复斟酌、多次调整,综合考量患者肺癌转移、腿部瘫痪的疾病情况和家庭负担的经济情况,制订了个性化、低成本的治疗方案,还给予熊大爷在生活上无微不至的关心,帮助他和家人重新树立信心。

微信截图_20250418084219.png

   到今天,熊大爷已经和肿瘤内科的医护人员已经成为了“家人”,他每月定期前来市一院复查。而让赵建华、黎鹏感到更加欣慰的是,熊大爷的肿瘤大小没变化,停止增殖和扩大,处于稳定状态,并且,他已经重新站起来了。

微信截图_20250418084240.png

微信截图_20250418084250.png

目前,患者已可以独自搬重物,行动无碍

      “患者不放弃,我们就不能放弃!” 多年来,作为肿瘤内科的医生,赵建华见到过许多癌症患者,他表示,“熊大爷属于癌症晚期伴癌症转移,能取得这样良好的效果,不仅是因为采取了创新型的治疗手段和理念,其中,患者积极干预、坚持下地活动,家属大力支持,也起到关键性作用。

       赵建华指出,脊柱转移瘤常见的原发灶有肺癌,甲状腺癌,乳腺癌,肾癌和前列腺癌,但目前恶性肿瘤的临床方法已经从原始单一的治疗方法向多学科综合治疗转变,包括手术治疗、放射治疗、化学治疗、介入治疗、免疫治疗、生物治疗、微创治疗、靶向药物治疗以及中医中药等特殊治疗,所以每年脊柱转移癌患者经过治疗后有43.5%可达到日常生活自理,生活质量可以大大提高。

校     对 丨刘谨萱

一      审丨余   航

二      审丨赵建华

三      审丨胡   妮

文章来源:宣传科


0798—8560600
院长信箱:jdzsyyy@126.com
景德镇市珠山区中华北路3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