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长廊

肝净世界 你我共筑丨景德镇市第一人民医院感染内科开展“世界肝炎日”健康科普活动

发布时间:2025-07-29    点击量:35

微信图片_2025-08-01_163731_964.jpg

7月25日清晨,在第15个世界肝炎日到来之际,景德镇市第一人民医院感染内科医护志愿者,在瓷器街社区服务中心开展“社会共治 消除肝炎”主题宣传与义诊活动,为居民筑起一道守护肝脏健康的坚实防线。

wechat_2025-08-01_163745_492.pngwechat_2025-08-01_163751_684.png

活动现场,人群渐聚,市一院肝病专家朱才为市民提供了免费的义诊服务,细致查看了居民的血检报告,针对该社区肥胖人群较多,他强调:肥胖正是脂肪肝、肝硬化的重要诱因。控制体重可显著减轻肝脏负担,BMI(体质指数)超标者需定期筛查肝功能。

      同时,护理团队为居民免费测量血压、血糖,详细询问生活习惯,耐心解答市民的疑问,提醒大家重视肝脏健康,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志愿者同步发放的科普手册中,涵盖了肝炎传播途径与阻断措施 、脂肪肝的饮食管理要点、抗病毒治疗最新进展及肝病患者的运动指导等内容。

      不少居民在活动后表示,通过此次宣传义诊,对肝炎有了全新认知,也深刻理解了饮食管理、体重控制与定期体检的重要性。


什么是肝炎?
图片

肝炎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肝脏炎症性疾病。病毒、酒精、药物、自身免疫异常、代谢问题等都可能引发肝炎。其中,病毒性肝炎最为常见,按病原体类型分为甲、乙、丙、丁、戊型,每种肝炎的传播途径、发病特点和危害各有不同。


01
甲肝


甲肝即甲型病毒性肝炎,是由甲型肝炎病毒引起,主要通过消化道传播,如摄入被病毒污染的食物或水。

甲肝通常急性起病,症状包括疲劳、食欲不振、恶心、呕吐、黄疸(皮肤和眼睛发黄)等。

02
乙肝


乙肝即乙型病毒性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引起,传播途径包括血液传播、母婴传播和性传播

成年人感染乙肝病毒,一般情况下,其机体免疫应答反应可清除病毒,因此大多数表现出急性感染或隐性感染;若机体免疫应答能力低下,不能有效地清除病毒,则形成免疫耐受,临床上表现为无症状乙肝病毒携带或慢性持续性肝炎,大约有5%的成人感染者会发生慢性化,发展成为慢性乙型肝炎。

婴幼儿和儿童的免疫系统尚未发育成熟,易对病毒形成免疫耐受,感染多无临床症状,慢性化率可达80%以上。

慢性乙肝可能导致长期的肝脏损伤,最终发展为肝硬化和肝癌

03
丙肝


丙肝即丙型病毒性肝炎,是由丙型肝炎病毒引起,传播途径包括血液传播、母婴传播和性传播

丙肝慢性化率高达60-80%,可导致肝脏慢性炎症、坏死和纤维化,15-20%的慢性丙肝患者可进一步发展为肝硬化或肝癌,对健康和生命危害较大。目前尚无疫苗可预防。

04
丁肝


丁型病毒性肝炎,是由丁型肝炎病毒引起,是一种缺陷病毒,不能独立复制,必须依靠乙型肝炎病毒进行复制。没有乙型肝炎病毒就不会出现丁型肝炎病毒感染,预防丁肝的关键在于预防乙肝

05
戊肝


戊肝即戊型病毒性肝炎,是由戊型肝炎病毒引起,主要通过消化道传播。与甲肝类似,戊肝通常是急性起病,症状包括黄疸、乏力、恶心、呕吐等。我国戊肝人群流行率约17%,孕妇感染后风险很高,可造成急性肝衰竭、流产甚至死亡。


肝炎有哪些症状?
图片
微信图片_2025-08-01_163840_005.jpg



生活中我们该怎么预防肝炎?
图片
01
接种疫苗


 甲肝疫苗

目前甲肝疫苗有两种:甲肝减毒活疫苗和甲肝灭活疫苗,均可用于预防甲型肝炎。

甲肝减毒活疫苗接种对象为18月龄及以上的易感人群。甲肝灭活疫苗接种对象为1岁及以上易感人群。

 乙肝疫苗

乙肝疫苗接种对象为乙型肝炎易感人群,尤其是新生儿、有乙肝家族史、从事医疗工作的医护人员、接触血液的实验室工作人员。

我国已将乙肝疫苗纳入新生儿免疫接种程序,需接种3针,分别在0、1、6月接种,新生儿第1针在出生后24小时内接种。

 戊肝疫苗

戊肝疫苗适用于16岁及以上高风险人群,如畜牧养殖者、餐饮业人员、疫区旅行者等,需接种3针,分别在0、1、6月接种。

02

母婴阻断



若孕妇感染了乙肝病毒,需到区级以上助产机构产检随访,定期监测HBV DNA和肝功能等相关指标,新生儿出生后12小时内接种乙肝疫苗和乙肝免疫球蛋白。

03
注意个人卫生


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如勤洗手,特别是在接触食物、上厕所或处理可能受污染的物品后,使用肥皂和流动水彻底清洁双手,有助于降低病毒通过手-口途径传播的风险。

04
安全饮食


避免饮用未经处理的水或食用未煮熟的食物,确保食物和水源的安全,防止病毒通过消化道传播。

05
避免不安全的注射和输血


在正规医疗机构接受注射和输血服务,使用一次性注射器,降低血液传播风险。

06
安全性行为


在性生活中全程正确使用安全套,避免多个性伴侣,能降低乙肝、丙肝、梅毒等传染病传播风险。

07
避免共用个人物品


不与他人共用牙刷、剃须刀等可能接触血液的个人物品。

08
定期体检


定期进行体检,包括肝功能检查和肝炎病毒筛查,特别是对于高危人群,如乙肝病毒携带者家属、静脉注射毒品者、医务人员等。

09
健康生活方式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均衡饮食、适量运动、充足睡眠,避免过度劳累,提高身体抵抗力。

校     对 丨刘谨萱

一      审丨余   航

二      审丨朱  才

三      审丨胡   妮

文章来源:感染内科